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交易思维:操盘手的那些年》读后感

短线客   / 2022-11-11 22:05 发布

好文章,要分享:


交易思维操盘手的那些年谦和屋读后感07


人们在整个思考的过程中会有各自的想法而可以确定的是每个人想法一定有对与错的地方

成长往往是认真审视自己开始的一旦开始发觉自己还有薄弱环节并有意识的开始寻求进化的时候剩下的事情反倒简单了

因为不断的努力总归会有进展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么~


大家集中探讨了关于——控制回测精彩极了

我觉得这已经很棒了

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一定会分出几类投资者

1不关注回撤——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股市资金量占比不大或者是很闲的闲钱或者是本职工作发展预期非常好或者是天生钝感力等等总之会有一群投资者不关注是真的不关注

2以为自己不关注实际很关注但是强迫自己假装不在乎假设回撤都是30%左右挺一挺就过去了——这部分朋友我觉得要认真再想想

首先您不能假装回撤只有30%左右您要假装您的投资体系可能会有超过50%以上的回撤您要有对策

其次在不在乎不能去看别人看巴菲特尤其不能用巴菲特某些个股的回撤来试图安慰自己整体账户的回撤

在不在乎要真诚的问自己否则久而久之您会成功的欺骗掉自己会活在虚空中这很危险的

3关注回撤但是没啥显著的好办法——这类朋友们不要着急慢慢来总是会有进展的比如传统的价值投资体系一般来说靠的是估值来控制回撤有些是涨50%就卖掉施洛斯有些是正常估值范围就卖掉比尔米勒有些强调是高估就卖掉格雷厄姆有些强调好公司不必卖掉费雪巴菲特等其实研究深入您会发现都有成功者都能到达彼岸

这已经是解决方案之一了我过去78年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案的不要禁锢自己的进化要去试图学习小步试错不断迭代

比如在A股就有很多民间指标说不清道不明但是长期有效的比如关注啥开户人数拉关注M1,M2拉关注北向南向资金拉关注大机构拉关注总体股市资金量拉关注所处历史估值水平线拉等等非常多的方法我总是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是不断变化的不要有抵触与抗拒的心态要包容的看这个市场学习那些我们能学习的搁置那些我们不想学习的或者尝试过之后并不能学习的

4关注回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里不展开了在过去的文章回帖中其实很多朋友举出了很多案例过去几年牛熊转换有很多案例证实了这个市场上总有些人做成了他们回撤控制得很小十来个点但是收益却很高好得不像实力派好得不真实

如果不是真真切切看到听到拜访到这些案例主人翁很多人其实也不敢相信A股会有这样的投资者存在

我觉得这些朋友如果可以的话也出来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薪火相传惠及大家别剩我一个水平一半能力有限的人天天呱呱呱的说

你们的分享会N倍好于我的分享啊~

——公司过高的要求和过严的考核导致收益很容易受偶然因素影响这完全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公司的基本面决定研究员对市场的因素一点辙也没有即使是两只同时上涨的股票一只就是比另一只涨的多如果只推荐了涨得不好或者涨得比较慢的那可能就是命运的安排了有时候很沮丧但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切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该涨的股票你没买到只是运气不好罢了在小哥那里才三个月我就越来越明显的发现其中存在巨大的弊端

谦和屋——是的这也就是我之前文字所表达的疑惑

但是按理说小哥不应该不知道这个逻辑的存在啊

这是为什么呢

您看啊如果完全是拍脑袋那考核周期为啥是一周呢那我为啥不直接三天一考或者每天一考呢

或者长一点半月一月一考核也是说得过去的

可是为啥长期下来小哥就定在这个一周呢

按理说这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段是相当长的时间段

在此期间考核周期考核指标有调整过么

如果这种考核对整体来说是不好的没有理由小哥不去变化啊

还是说小哥曾经用几套考核标准跑过N轮发现这种考核标准就是最平衡最持久的呢

作者——对于小哥而言这个标准是非常宽松的了其实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自己的研究员水平一般

选择一周一考不过是放宽要求而且还有周六周日两天时间不开盘方便对周一至周五研究员工作进行考核总结的缘故

就现在来看熟悉的品种如果涨得一快一慢或者两周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任何涨幅你应该反思一下市场和公司逻辑有没有出现你没观察到的衍生变化在足够小的资金体量面前我说的小是指百亿人民币以下你不可能照搬巴菲特管理五千亿美元资产的办法

——小哥对我们的调研和研报也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比如必须去实地调研以最快的速度去赶最快的飞机或高铁公司奖励或者报销调研完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公司能不过夜就不过夜能不停留就不停留越快越好

尽量到一线员工中间或者生产服务部门了解不同年龄段员工对公司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如果见到相关负责人那么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问必须有其他同行研报中挖掘不到的干货

必须对该公司的行业地位有定量的分析对公司产品和服务必须精细地解释到位对行业政策和发展情况要请教业内权威人士并做出准确的概述对该公司三年内三大表的所有财务内容有定量全面的筛选梳理必须对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人员主要股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背景调查决不允许抄袭同行的研报和分析……

谦和屋——重点来了啊这一段很细节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但是我感觉作者并未完全展现出来作者——是的第一季打个样第二季会展开

我想请教

这个针对性的提问有其他同行研报中挖掘不到的干货这个具体侧重点是啥我先按照我的思路来比如以我调研白酒行业为例

我除了安徽那边的白酒没跑之外大部分的白酒企业都去过了最远去到青海某白酒上市企业

可谓都经历过一遍了

这其中我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安排我的问题的一般来说能有十几个多的话能有几十个问到多少算多少

但是侧重点一般来说都是围绕具体的业务来的

尤其是可能导致业务发生变化的环节

比如经销商的数量管道各产品的销售情况等等

你们在调研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逻辑么还是说小哥会有专门的指导意见

作者——通常情况小哥不会有专门的指导意见他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都无暇顾及你

他只会给出一整套调研准则和方法然后按他的要求来考核你你能做到什么程度完全靠自己在他的最低要求之上最大限度的调研发挥

所以每个研究员调研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研究水平自然高出市场一大截但小哥依旧不满意除非他特别关注的上市公司才会有指导意见

谦和屋——再就是——必须对该公司的行业地位有定量的分析

这个行业地位的定量具体是指什么呢比如以我来说我定量就是行业排名在配合总营收净利润这些数据最后不过得出行业123

您指的行业地位定量是用这种排名制还是用的打分制比如行业排名第一名总分100最后得分90行业第二位得分85这类的呢

行业地位我能理解但是这个定量是往哪方面走的呢

作者——行业地位是当下产业调研出来的这个只要肯花时间精力就不难

定量考核的核心是成长

为何在我的逻辑DNA里有三大属性呢

第一属性就是新生独特性这是我跟小哥学到的第一笔经验财富小哥对新与独特有独有见解他要求各种可能性的新和独特物以稀为贵体现护城河体现行业公司壁垒那些新产业新变化新的技术新的格局都是有利于独特性衍生有新的出现就会有成长的空间可能性才有利于给高估值具体如何衡量新生独特成长性读者各有理解篇幅有限也暂时不展开了

谦和屋——以及——必须对公司高管核心技术人员主要股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梳理和背景调查

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我在实践中也经常做但是深入梳理除了网上公开的信息业内人员打听还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呢

作者——对核心人物的公开信息+业内打听+合理推理+资历经历等等研究往往能发现大牛股比如2016年2月买的CQ啤酒也能发现大地雷股比如KM药业EK制药财务造假

谦和屋——大多数上市公司除了董事长总经理其他人几乎很难找到相关的公开信息而这些管理者有时候很重要的这些是怎么去梳理与背调呢

很不好意思的请教能否请手把手教一下或者有案例来说明一下呢

作者——多个渠道了解往往信息更全面比如Y金刚石现已退市2017年9月去郑州调研我直接找当地银行业和民间市场了解上市公司和董事长

因为当时2017半年报我发现了一些端倪我认为公司现金流堪忧到郑州发现当地银行业和民间借贷对于他的口碑极差有很多扯皮的事情发生与公布的半年报严重不符

所以当时更确定了我的推理公司财务造假和流动性危机难以避免及时在三季报发布后获利了结随后一路下跌前复权价从15块钱跌到退市的0.6元

这一段我看下来和我自己调研的整体逻辑是非常类似的但是很多定量的环节我做得不太好有时候是一种模糊的感觉而没有办法数字化

——在那最黑暗的一年里我实地调研了110家上市公司共写了105篇研报150万字左右的内容堆起来差不多有半米高了经过这一年的强化训练我看某些卖方研报基本上都是小孩过家家了那些所谓研报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含金量根本就达不到小哥对我们的基础要求

……首先你以为码字10小时就完事了吗根本没有我们还有听各种各样的路演参加数不尽的盘前盘后会议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学量的培训课程我们这些研究员每天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和小哥比起来不相上下

最多的时候我一个月跑了20家上市公司全国各地到处飞而且基本没有时间住酒店来来回回20趟中就有10多趟的晚上是在飞机上睡觉的

……基本上每天都要码一篇15000字的研报码到吐吐完了继续码码完继续吐在小哥这里你可以吐但不能停

其次即使我们码出研报也没完事我们每天的晨会有1小时左右的时间小哥只给我们每个人5分钟来阐述自己的研报内容和观点

……只有5分钟要将15000字的内容按照要求讲得他完全听懂这也是巨大的挑战

……小哥要是看上了会多问几句没看上他只会对你说一个即使他有兴趣多聊几句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他会一直追问下去直到让你回答不上来

谦和屋——非常惊人的数据我都有点恍惚了因为我是真实的调研过真实的写过100多万字文章的所以我大概知道这里面的工作量

比如一年调研110家公司扣掉过年过节等于平均3天不到就得去一家还有往返路上的时间

这个我都有点无法想象当然我也搞过那种在同一城市去不止一家的调研但是常态这样的强度还是令人咋舌

作者一年的量是我10年的量十倍的差距这究竟是小说虚构的情节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呢或者说有多少夸大的成分么

作者——虽然是小说但并没有夸大的成分。作者:谦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