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圣经诅咒: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时空复利   / 2023-10-06 11:46 发布

今天我们进入到反馈模块的第四讲,我们来聊一聊马太效应这个东西。


马太效应这个词来自于《圣经》,原话是这样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所以在西方,马太效应就一直用来指代“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这种社会现象。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对这个名词都有所耳闻,理解它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但是在反馈这个模块里,我还是单独为马太效应这个概念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原因是我觉得在当下的环境里,无论是以几十年为长度的大周期,还是以几个月为长度的短周期,我们对马太效用这个词的重视都要提到非常高的高度之上。或者更直白的讲,从建国以来这70多年里,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你的生活会被马太效应这个词给深深改变。


马太效应的大道理其实不难讲,很多数据和图表其实触目惊心,但这些数据和图表未必会调动起你的关注点。所以今天这门课的主线,我会用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和一本书来给大家讲关于马太效应的三个你必须要知道的点。了解了这三个点,你就能知道为什么我们应该比历史上任何的时刻都应该更重视马太效应。


首先我要说的是一部电影,是2018年夏天上映的一部喜剧,名字叫《西虹市首富》, 当时特别火爆,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

影片中那个落魄守门员王多鱼,他因为水平太差被球队开除了,正愁找不到出路,突然被一个从天而降的喜讯砸中,原来他的二爷爷是超级富豪,去世前给他留下了三百亿的遗产,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有钱人。

但这钱也不是直接给,老爷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先花掉十亿,而且不能赠送给他人,不能做慈善,必须要把钱实打实地花光,完成任务后他才能拿到剩下的部分,如果一个月到期钱没花完,那不好意思,任务失败,剩下的遗产就别想了。


王多鱼本来以为,这个任务太简单了,花钱谁还不会呀,可没想到,真正执行起来,难度远比想象中要高。

毕竟是十个亿,这么多钱光靠消费还真很难花完。

为了完成任务,他开始胡乱投资,瞎买了一堆夕阳产业的垃圾股票,结果没想到很多股民跟风买入,居然大涨。

他还投资了一个精神病人开发的产品,在陆地上练习游泳的机器,最后竟然也销售一空。

哪怕是故意买了一栋烂尾楼等着扔钱,都遇到了政策利好,附近规划出一所新学校, 一下变成了学区房,升值了好几倍。

几番折腾下来,钱不但没有花完,甚至还变得更多了。眼瞅着任务快要失败,王多鱼绝望地喊出,为什么我的钱就像有了繁殖能力一样,越花越多?


这部电影其实拍的很烂,演员也没选好,故事立意也很老套,整部电影其实就靠沈腾一个人撑着。但这部看似虚构的喜剧,其实讲了一个一般观众不会去关注的道理,那就是有钱人的钱自带繁殖能力,只要稍微上点儿心,就会越赚钱越多。


所以《西红柿首富》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点:就是富人赚钱,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收益率,都要比穷人高的多。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根据桥水基金的报告,从1980年开始,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几乎就没有再增长。但如果我们根据家庭收入排名,从40%分位划界,把美国家庭分成两部分:前40%的高收入和后60%的低收入,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低收入家庭,三十多年过去,收入确实没怎么变,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还有所下降;


而高收入家庭从1980至今,收入是一路往上不断攀升的。

在1980年,前40%的家庭净财富,是后60%家庭的四倍;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到2016年,这个差距已经变成了十倍。


而如果看金字塔尖上的富人,就会发现他们财富增长的速度更是快得离谱,目前美国前1%的富人,已经占据了国民财富的40%。

福布斯富豪榜上前400名富人,把他们的财富加总,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底层1.5亿民众的资产总和。400比1.5亿,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数据都直白地表明了,有钱人的确是在变得更有钱,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这个章节一直在讲的内容:反馈。


财富的积累,同样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过程。对于富人来说,他们不需要靠出卖时间来赚钱,可以通过投资,比如购买房屋、股票等,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被动收入,自然能越滚越大。

而穷人的收入基本是来自劳动报酬,打一份工领一份钱,扣除生活开  支后基本剩不下什么,很难获得积累。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大师周金涛曾经说过一番话,很有道理:十年前你在中信建投证券找了份工作不是太重要,但是在中信建投证券旁边买了套房子真的很重要,因为中信建投在北京朝阳门,周围的房子涨了十倍,大家挣工资十年也挣不到。


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买房增值,对应的是资本性收入;靠工资攒钱,对应的是劳动性收入。虽然看起来工资和房价都在涨,但工资往往涨不过房价。

因为工资上涨,本质上要依赖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是跑不过资本增长的。那这个现象是这些年才有的,还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呢?


非常巧的是,有一个叫做托马斯· 皮凯蒂的法国学者,就把这个问题给研究透了。

他写了一本书非常有名,叫作《21世纪资本论》,在书里提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资本收益率历史上是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的。

这么说吧,从古代到17世纪,经济增长率从未长时间高于0.2%,但资本收益率却能够长期处于4%-5%,是经济增长率的几十倍。

有朋友可能对这个数据比较疑惑,为啥感觉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好像没有这么低过呀,跟资本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似乎没有这么大。

有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都保持了年均9%左右的经济增长,相当长的时间内增速都能到两位数。


不过呢,有个词叫幸存者偏差,其实这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本身在历史上属于小概率阶段,我们运气比较好,正巧赶上了,拉长到整个人类历史看,能有这种快速增长的时期其实很少。


不止我们国家,全世界也是一样,从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算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了。


经济增长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20世纪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催生了新的社会角色不断出现,比如电气工程师这类职业,它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的大规模应用诞生的新职业,之前的人不可能从事过。


这也意味着,想成为这样的从业者,是不能靠继承的,每一代人都需要从零起步、认真学习,才能掌握这种前人没有听说过的技能。

不能靠继承,那就意味着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获得这份工作,主要取决于他的智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不是他爸是谁。

而智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土地资本、金融资产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各代人之间只能部分传递下去。注意,是部分传递下去,比如一个人学习很好,但是他的孩子却不一定也学习好。


在工业革命之前,也就是经济增长慢的很长的那段时期,基本产生不了新的职业,那么不管你聪明不聪明,地主的儿子出生就是地主,佃农的儿子出生就是佃农,实现阶层跨越,改变命运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但工业革命开始后,推动经济增长起飞,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分工,有了工程师、程序员这样的岗位,因为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写代码,大家都需要重新学习,这让许多出身  贫穷的人,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技能,从而获得一份体面工作,迈入中产阶层,实现了阶级跨越。


这一百多年来,就是因为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率飞快提升,创造了许多新的社会岗位,才让劳动收入增速比以前快了。

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当成一个流量,已有的净财富当成存量,当经济增长快的时候,通过流量很容易就能改变存量。


打个比方,有甲乙两个人,甲目前的财富总额是一万块,乙的财富总额是两万块,他们每个月的工资收入都是两千。把钱存在银行,一年有10%的利息,光资本收入乙就比甲多了一倍。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甲因为技能优秀,工作表现突出,收入提高到了五千块一个月,这个时候,虽然乙比甲存量财富多一倍,但是甲每月的流量收入高,在两个人开支相等的情况下,过不了四个月,甲的财富总额就能超过乙,相当于完成了阶层上升。


像这个案例,资本收益率一年是10%,但是甲的收入可以从两千提到五千,足足增长了150%。但是呢,只有在经济增长快的时期,劳动收入才有可能快速增长,这样资本收益率的优势变得没那么明显,社会流动性也加强了。


不过这其实是很难长时间持续的,大多数情况下,资本收益率始终比劳动收入的增长率高。在《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看来,20世纪以来这一百多年的美好生活,可能更接近幸存者偏差。

未来一段时间,或许不会再有技术上的突破性变革,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也在不断降低,这样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通过流量就追不上存量了。


所以,我们从《21世纪资本论》里面学到的第二个知识点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时,马太效应不明显;经济增长放缓时,马太效应将越来越严重。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两个关于马太效应的知识点了,下面我要用一部纪录片,来把最 后一个知识点给大家展示出来。这部纪录片叫做《不平等的时代》,作者是美国前劳工部部长罗伯特·莱克 (Robert   Reich)。

罗伯特·莱克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终生都在研究收入和分配的制度性问题,这部纪录片就是他研究的浓缩和精华。

在这部纪录片里,罗伯特·莱克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那就是美国的收入不平等自从1929年大萧条之后,一直是缩小的。特别是战后的30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富人和穷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减小,一直到1970年代末,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他在片子里举了这样的一组数字。比如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中产阶级的工资便停滞不涨了。1978年,一个典型的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考虑通胀因素后的收入是48000美元,那个时候的前1%的阶层平均收入是390000美元。


但是到了2010年,典型的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考虑通胀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到了33,751美元,但是前1%的阶层平均收入变成了1,101,089美元,增长了2倍还多。

这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这一切逆转呢。


片子里给了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在70年代末,货轮、集装箱和卫星通信这些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大量美国企业移居海外,而同时政府为使企业自由竞争而压制工会。没有工会的工人,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只能被盘削或失业。所以收入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就停滞不前了。


但全球化的原因只能解释普通蓝领工人收入停滞这个现象,却无法解释前1%的阶层收入大幅增长这个现象。所以,罗伯特·莱克在片子里给出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美股恰好是从1980年代初开始进入长期牛市。


回溯历史我们知道,在70年代美国陷入了滞胀,股债双杀,美股在整个1970年代整体表现都很一般。当时的美联储保罗沃尔克从1980年11月开始不断打压通胀,不断加息,导致美股跌了20个月,但这为之后美国股市和经济30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1982年8月开始,美股就彻底走出了长期的大牛市,一直涨到了今天。


因此,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海外转移,和资产价格的大牛市这两者相互叠加,就造就了美国现在的这幅景象: 一方面长期的资产价格牛市成就了一大批富豪,比如离了婚仍然是全球首富的贝索斯和充分享受长期牛市红利的巴菲特;另一方面,大量底层美国人拿不出300美元的现金,他们最后把失落的三十年的愤怒,变成了特朗普的选票。


所以《不平等的时代》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的第三个知识点是:制造业外流叠加资产价格牛市,会拉大贫富差距,加速马太效应。


好的,我们现在三个知识点全部给出来了,那就是:

第一就是富人赚钱,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收益率,都要比穷人高的多;

第二就是经济高速增长时,马太效应不明显;经济增长放缓时,马太效应将越来越严重;

第三就是制造业外流叠加资产价格牛市,会拉大贫  富差距,加速马太效应。


大家反复琢磨这三个知识点,再结合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疫情后放水导致的这轮牛市,你是不是体会到了什么?太敏感的话我就不说了,我这里想对大家说的,还是我们这节课的那句话: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比历史上任何的时刻都应该更重视马太效应。


有读者会问了,作为普通人,如何能让自己能够站在马太效应有利的一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定要拼死挤进富人阶层里面去,这个门槛有多高呢?大概就是1000万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注意是可自由支配。有了这个数目,基本上你在中国就能成为马太效应的受益者。


如何挣到1000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我们这门课,就是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些阶层逆袭和跨越门槛的方法论。我用杠杆和故事这两个武器,实现了第一步的跨越;现在正在用另外两种武器,来实现第二步的跨越。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来积极实现,说实话,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一定要战胜马太效应,这样才能跳脱出贫穷的宿命和循环。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现在是站在马太效应有利的一边,

还是不利的一边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交流。谢谢大家,我们下节课再见。

最后,免费送大家152本财经电子书。

拿走不谢,我叫张寡妇。

百度网盘链接:网页链接

提取码:oj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