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球APP 高手云集的股票社区
下载、打开
X

推荐关注更多

牛到成功工作室

20年证券投资经验,擅长把...


骑牛看熊

拥有10多年的证券从业投资...


牛牛扫板

高准确率的大盘预判。热点龙...


风口财经

重视风口研究,擅长捕捉短线...


短线荣耀

主攻短线热点龙头为主,坚持...


牛市战车

投资策略:价值投资和成长股...


妖股刺客

职业研究15年,对心理分析...


投资章鱼帝

把握市场主线脉动和龙头战法...


股市人生牛股多

20多年金融经验,工学学士...


蒋家炯

见证A股5轮牛熊,98年始...


banner

banner

从恒大卖水、格力造车说起:中国企业的出路——创新、寡占、差异化

孙成刚   / 2017-02-05 22:52 发布

已经实现寡占的上市公司,群星璀璨,谁会赢得未来的世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3年底,房地产出身的恒大说要卖水了,并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战略规划:2014年销售100亿元,2016年销售300亿元!只可惜,2014年的销售额不足10亿元,3年累计亏损逾40亿元,最后不得不在2016年9月底将矿泉水等非主营业务全部卖掉,其中矿泉水业务的售价只有18亿元。


与之相类似的,是2016年的格力造车计划。几乎在在恒大决定出售矿泉水业务的同时,格力电器推出了要定向增发参与珠海银隆的电动车计划。一个月后,股东大会表决否定了增发方案。在调整无效之后,格力被迫放弃了该计划。但董明珠后来斥巨资以个人名义参股了珠海银隆,其中还引进了中国首富王健林入股。


且不论董明珠个人跨界的成败。对格力电器的股东来说,当时多数人是赞成收购珠海银隆的,但反对定增方案,怕的是定增之后稀释股东权益。其实,现在回头看,股东的举动也许是挽救了格力——空调与汽车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万一格力在汽车领域烧钱过多结果把自己烧糊了怎么办呢?


从收购珠海银隆案可以看出,董明珠显然没有好好总结自己在空调领域取得的成就原因,也没有将这种成功之处发扬光大。对2016年的格力来说,及早在制冷行业深入下去,远比跨界造车重要得多。因为此前已经有例子:格力的手机喊了好几年,结果怎样呢?有多少人买账?


制冷领域并非达到了饱和。家用空调看起来格力已经是世界老大了,但是,这几年中国日益发展起来的汽车呢,车用空调迄今仍不见格力的影子,虽然他们已经做了一些专利准备。格力为什么不下大力气在车用空调里研发、创新呢?还有这几年盛行的冷链运输环节,格力完全置身事外。甚至于家用空调领域,其实也有值得创新的东西,比如便携式空调(可以移动的小空调)、小微空调等,难道不可以动动脑子做一下吗?


其实,格力电器如果去造车,潜在的悲剧效果并不是没有先例。20多年前,中国有一家空调公司曾经非常优秀,就是江苏春兰。1996-1997年的年利润曾达到2.5亿元以上(当时格力的利润只有1.9亿元左右)。1998年,江苏春兰的市值就曾接近100亿元,是市场上名副其实的蓝筹股。但是,春兰的噩耗在于1995年起就开始准备造摩托车了。分心的结果,就是公司利润持续徘徊不前,到2001年净利润仍徘徊在2.5亿元附近。结果很快被格力电器超过,恶果开始显现:2002-2003年,它的净利润连续两年出现50%的下降,公司从此一蹶不振。到如今,江苏春兰的总市值竟然只有37亿元!


江苏春兰是一个前车之鉴,安知格力如果造车,下场不是一样的?要知道,1997-2002年,格力电器的净利润曾连续5年维持在2亿元到3亿元之间,而那时候它的销售额已经从34亿元增长到70亿元。收入增长迅速但利润增长缓慢,让人焦心吧?2003年起,伴随春兰的没落,是格力电器以价格战的手段全市场通杀,结果是销售净利率从此前的7%左右一路杀到2006年的2.6%——2006年,格力销售收入263亿元,但净利润只有6.9亿元。相比此前的70亿元收入而利润3亿元,是不是让人扼腕叹息?


2006年之后,格力天下无敌,各种手段齐上,销售净利率便直线上升,到2015年已经达到了12.8%。(如下图)





格力的成长史,该怎么形容呢?


1、创新。

2、寡占。

3、差异化。


创新容易理解,春兰地处偏僻,再怎么努力也搞不过在特区的格力。格力重视研发,重视专利技术,产品质量便与众不同。没有创新,格力做不到世界第一。


寡占,就是我去年12月27日谈曹德旺观点时提出的思路: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走向寡头垄断。当格力挥起价格的大棒将竞争对手一一斩落马下的时候,能生存下来的便只有海尔、美的等少数企业。此时,寡头垄断形成,大家不再打价格战,各自以自身品牌定价,一起来分吃一杯羹。


差异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产品与众不同,或者虽然产品与别的产品相似,但品牌与众不同,则就拥有了自主定价权。这种定价机制,可以让人完全看不出涨价还是降价。比如,2007-2008年,铜铝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到历史最高值,格力也没说自己要涨价吧,但它的销售净利润率却快速回升到7%以上。2010年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又暴跌几年,格力也没说要降价,销售利润率继续上升到12.8%.


类似例子也发生在美的等企业身上。一旦寡占局面形成,差异化定价策略就可以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境地。麦当劳肯德基如此,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也是如此。格力美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但还是有一个意外的例子,比如,四川长虹。1993-1998年的6年间,长虹也曾如日中天,但1999年之后,长虹日渐没落。




看看这张图。1993-1998年,长虹的销售收入从28亿元最高增长到150亿元,其后稳定在100亿元。当时的长虹也有价格战,但它的销售净利率却可以维持在15-17%的超高水平上。1999年突然断崖式下跌到5.2%,其后快速萎缩到0一带并曾出现过巨额亏损。2011年之后,长虹的销售收入开始超过500亿元,但净利润却一直只有几亿元,2015年还出现亏损。要知道,20年前,长虹的总市值曾超过600亿元,而今天的长虹,股本扩张2倍有余,总市值仍只有200亿元。


创新、寡占、差异化。长虹的问题在哪里呢?它自己的创新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彩电领域从2000年开始日薄西山,长虹的转型不足。在最需要创新和转型的时候,公司还出现了内部人事的乱局,错失了发展良机。


如此,回头看,格力电器最近10年的发展,何尝不是大行业带来的大机遇?2003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井喷,格力生逢其时,抓住了机遇才有了今日的地位。董明珠又岂可把格力的成功都归于自己努力的结果?没有了祖国的整体进步,哪有企业的飞速发展?


万科的发展历史也能看出这一点。房地产市场纯粹是品牌差异化定价的结果。每一套房子都有不同的价格,遑论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品牌。过去十几年,万科坚持专注于房地产领域,它的销售净利率就稳定在9-14%之间,伴随销售额的突飞猛进,利润也就大幅度跃升了。